马上评|古籍书店焕新归来,“故纸陈香”滋养依旧
这是一个牵动沪上乃至全国爱书人的好消息。
4月19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上海古籍书店经过460多天的休整,以全新面貌回归。焕新后,古籍书店一至六楼总建筑面积达近3000平方米,囊括1600余种旧版线装书、50600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书籍,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

上海古籍书店外立面玻璃幕墙宛如翻动的书页。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图
1956年5月20日开业的上海古籍书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最早的专业书店,扎根福州路已近70年,也成为了沪上一座文化地标。在近70年的时光里,上海古籍书店始终致力于守护、推广古籍经典,接待过众多知名学者、作家和更多普通爱书人,很多外地文化名人来上海,时间再紧都会抽空去古籍书店逛一逛。
新旧版线装书是上海古籍书店的特色。“我们坚持打造一个专业纯粹、安静温暖的书店。”古籍书店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书店,尤其是大城市的实体书店,从形式到内容确实发生了巨变,从购书为重心变成了更多元的文化活动空间:咖啡简餐、文创售卖、读书沙龙……有些功能甚至“喧宾夺主”,成为当下不少书店的主要经营模式。
这当然可以理解。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线上平台带来的冲击,都让实体书店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转型求发展的问题。但书店的多元化,始终离不开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书店必须以书籍和阅读为中心——而上海古籍书店,正是一处“藏古今学术,聚天地菁华”的存在。
一位老先生获知上海古籍书店回归的消息后问道,“你们装修好了,还是书店吗?”这个来自读者的问题,或许可以为行业带来一些启示:书店不是不可以成为网红,不是不能以颜值、打卡为卖点,但终究不能忘记“因书而存在,为读者服务”的初衷。

书店中庭宛如古人的“藏书楼”,两边挂着顾廷龙题字。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图
日前召开的2025年上海市全民阅读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优质供给,解决好出什么书、读什么书的问题,推广“旧书新知”活动。“旧书新知”,就是要让旧书找到新知己,让读者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而线装书无疑是古旧书中的“顶流”。
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分心时代”,越来越多的屏幕正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社会变迁速度,更让大家时常感到无所适从、彷徨失措。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籍的重要性也必然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因为,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翻一翻古籍,读一读前人写下的经典文字和感悟,就不难发现,我们今天面对的很多困惑,也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始终在追寻的问题。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有时候我们想得多了,是因为书读得少了。
就此而言,上海古籍书店对于传统的回归、对于专业的强调,不仅能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提供更多文化滋养,也能为更多现代人树立一个精神地标,让读者在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奔忙之中,也能找到一个诗意栖居的空间。古籍不是“故纸堆”,而是一座有待挖掘的文化富矿,阅读古籍、收藏古籍,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读者的追捧。
在我的朋友圈里,不少人对古籍书店的焕新回归十分期待。这不仅是因为上海古籍书店有一个“老字号”,是一位“老朋友”,更因为,不管世界如何变化,人们仍然喜欢逛书店,依然需要“故纸陈香”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