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网:在线吃瓜黑料反差黑料爆料-吃瓜爆料黑料不打烊-什么让翻拍“语文”成为短视频新风潮
原创 新声Pro 新声Pro

在文学内容被短视频平台深度、精品赛道选中的当下,「语文翻拍」以更强烈的情绪底色、更广泛的可触达群体率先突围,成为备受流量青睐的新垂类。
作者 | 冯 勇(上海)
监制 | 张一童(上海)
兼具童年回忆和经典文学,在短视频平台,语文课文正在成为创作者们新的灵感来源。以剧情演绎为主要方式,2024年下半年开始,包括@来看苏吧、@三喜爷爷、@郝家豁等在内,一批语文翻拍账号开始涌现,这些账号单条视频的爆款率极高,并都在不到半年时间实现百万级涨粉。
这与近两年在新视频平台流行的「文学热」有一定关系。一个明显趋势是,短视频在逐渐逃离「奶头乐」的粗浅表达,追求更具深度和传播价值的内容。其中,文学作为新的泛知识垂类成批涌现——《红楼》《西游》《三体》《百年孤独》等名著解读已是成型赛道,莫言、苏童、贾平凹、易中天等名家也陆续入住抖音、B站,做起文学自媒体账号。
「语文翻拍」更有其特殊性,是泛知识传播、大众情绪和复古怀旧浪潮结合下的产物。时光褶皱里,那些曾在课堂上反复吟诵的课文,是一代代人共有的文化基因。结合现实语境的翻拍,用更直观、低门槛的表达,让观众抵达回忆,唤醒沉淀在千禧年的情怀。当其强烈的情绪共鸣不断转化为高点赞率、高涨粉率,「语文翻拍」成为精品内容趋势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品类。

语文,从课堂走向短视频
围绕语文的相关话题,2024年年中开始,已经以碎片化的形式在社交媒体发酵。
@来看苏吧新媒体事业部经理倮生表示,去年7、8月份的时候,他常刷到史铁生「多年后子弹正中眉心」的名句改为;另一方面,契合了「梦核」的流行热点,课本封面模板在小红书等社区走红,语文因其大众性成为其中最受欢迎的模板,这些都让他思考「这种碎片化的东西,能不能给它系统性输出出来。」
倮生所在的MCN机构「生机勃勃」隶属于「老爸评测」,团队深耕科普领域多年,还擅长「剧情改编」,倮生便决定用「翻拍」的方式对语文课文进行「二创」,用一种更低门槛、更贴切当下语境的方式诠释语文。随后,@来看苏吧「翻拍348篇语文课文,今天是…」的定位和选题逐渐被打磨明确。10月24日,@来看苏吧上传了第一条翻拍视频,改编自朱自清的经典名篇《背影》,原著中父亲穿越铁道买橘子的情节,转化为女儿上大学时,父亲送女儿苹果电脑的惊喜。

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该视频抖音单平台已经近200万点赞,评论区3.9万条留言验证着语文穿透人心的魅力。「子弹命中的瞬间,才是教育的完成。」这也和@来看苏吧账号简介「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达成某种契合。

@三喜爷爷也是因同样原因走向「翻拍语文」。@三喜爷爷真名张以芳,据@三喜爷爷账号主理人、张以芳儿子张建宗表示,「老汉有些表演天赋」,他便用业余时间为父亲做起账号。表演是张以芳的主场,张以芳在央视网采访中谈到,「一上台,音乐一响,我随着音乐跳。看的人越多,我越上劲。」而@三喜爷爷账号恰好为他提供了舞台,打开账号能看到,济公、财神、射雕五绝等角色变装,张以芳都有尝试过,最为还原的「西北侠客形象」还受到徐克导演「隔空好评」。

@三喜爷爷一人分饰射雕五绝
在今年3月,张建宗刷到一段《出塞》的视频片段,演绎十分生动,很适合@三喜爷爷风格。恰好甘肃是边塞诗大省,当时还在进行「诗意甘肃」的活动,张建宗就带着一个掌机、一个化妆、一个助理的小团队去拍了。「结果拍了一条视频就爆了。」「翻拍一百首古诗词」系列开始成为@三喜爷爷账号目前主要的创作方向。
观看@来看苏吧和@三喜爷爷的视频,有同一种感受:语文不再难懂,不再需要背诵和分析,而回归了其作为故事、文学的一面,更具生动性和审美感受。@来看苏吧自10月发布第1条视频,近半年时间,目前22条视频已在抖音、B站吸粉200万+,还入选了抖音精选作者,被平台以首位推荐。张建宗也在采访中表示,做古诗词翻拍以来@三喜爷爷「5、6条视频涨了80万粉」,是账号涨粉最快的内容。

走进语文的方法论
@来看苏吧和@三喜爷爷虽然在翻拍的具体选题上有所分野,对语文内容的改编、转化逻辑却不谋而合。从还原和改编两个维度,可以明晰创作者们「翻拍语文」的方法论。
短视频中角色特写占据更多画幅,角色表演张力、角色形象同内容的适配度十分重要。对「记忆点」的精准捕捉,成为倮生独特的选角方式。「看长相,关上电脑等三分钟还能否记住」,才选出@来看苏吧的素人主角苏苏。张建宗从事传媒拍摄十余年,父亲「脸瘦、身材板直,穿上古装确实有模有样」,所以会特地挑选适合张以芳的内容。账号整体也秉持着「兴趣驱动」的创作逻辑,「想到能拍的诗就去拍。」
关键的共性,在创作理念和剧情构建上。「语文是大众的童年记忆,拥有比较广泛的受众基础。」创作者均摒弃「一比一复刻」语文课文,转而在二创中寻求同受众的情绪共鸣。
@三喜爷爷并不对诗词进行解读,注重的是用户对内容的「直观感受」和「情绪把控」。《出塞》中壮烈御敌的将军,《将进酒》中豪放不羁的狂士,通过大特写、强滤镜、强视觉冲击力进行还原。「哪怕服道化不够精细,观众也不会太在意。」观众喜欢的是三喜爷爷变身侠客、将士时的「反差和感染力」。
经典名篇、同广告的适配度、以及通过选题会商讨团队对某篇目的「共情程度」,是@来看苏吧综合的选题标准。选题确定后,就会通过提炼篇目中的「名句」或「某一个突出的主题」,围绕其进行新解读。
以《匆匆》为例,倮生提取关键词「时间」,然后将其大刀阔斧改编为一个失去双亲的苏苏与空巢老奶奶彼此陪伴的故事。苏苏给老奶奶做护工,老奶奶希望时间慢些,能多得到苏苏陪伴,但无奈逝者如斯。老奶奶离开后,苏苏替老奶奶实现了她年轻时的遗憾。原文晦涩的「匆匆」二字在视频内有了实感和温度。

对诗歌、散文等题材上的选择,@来看苏吧并没有限制。「很多脍炙人口、大家记忆深处有感知的课文,我们都会去拍。」诗经名篇《氓》是团队早期就翻拍的篇目,古人婚恋搬至当下语境仍不过时,数千年前女性勇敢逃离婚姻窒碍的议题同「女性主义」隔空呼应,视频在抖音单平台即收获50多万点赞。
所有故事都被搬到了现代,是@来看苏吧一个突出的改编特征。倮生注重「人与人之间那种细小的火花儿」,当下语境中的外卖骑手、家政员工、女驾校教练等角色的经历和情绪,更易于被观众感同身受。《乡愁》中不吃石榴的老兵高秉涵,致力于送老兵回大陆的刘德文,甚至是真人真事改编。
与此同时,创作者们不忘对原作里的重要情节进行还原。@三喜爷爷的古诗词翻拍,团队一直坚持手写诗文,复现边塞诗的奔放气质。更细节处,@来看苏吧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翻拍视频里,甚至参考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的拍树照片,为主人公加入热爱摄影的设定。这些彩蛋般的复刻,一次次拨动观众心扉,惊喜之外唤醒着人们的语文DNA。

更软的「情绪货币」
「语文翻拍」看似是小众个例创作,但从短视频平台精品内容、泛知识内容兴起角度观察,其走红并非偶然。观众对深度知识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追求用户留存和优质内容生态,平台对精品内容的资源不断倾斜,泛知识内容尤其受到关注。
相较于硬核,以获取信息为第一目的的知识内容,在视频领域,娱乐和情绪价值依然是用户消费泛知识内容的第一目的。余华、史铁生等作家早期在互联网走红正是此逻辑。当严肃文学家化身上班摸鱼的躺平打工人,化身让残疾人铁生守门的超级损友时,作家个体情绪同平台相对娱乐、年轻化的社区风格达成契合。
目前一批读书博主门同样在尝试「解读」到「共情」的风格转向。@这个月专注发掘女性主义,最热门的视频「张爱玲小众短篇,超前时代100年」点赞数最高超过80万。@渤海小吏用「当代职场文化」的逻辑重新梳理《西游记》,为观众呈现不同于童年回忆里的取经师徒关系。
@三喜爷爷和@来看苏吧打开的正是此情绪接口。语文内容本即受众最广、最具情绪底色的泛知识内容,翻拍一方面让国民抵达千禧年间的复古、怀旧氛围中;另一方面,让理解上有滞后性的语文哲理,在当下真正得到大众共情。可以说,「翻拍」让语文内容成为了更软的「情绪货币」。这既吻合当下文学内容传播在整个社交媒体中的特征,也让创作者们找准了生态定位。
「当时上语文课时候要是能看到这个视频,就不怕诗背不下来了。」这是@三喜爷爷评论区的反馈。倮生则表示,@来看苏吧视频内容已经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赏析教案的一部分。

「语文翻拍」作为新内容品类,还为泛知识精品内容的商业化变现提供了参考。@来看苏吧将翻拍故事全部放至现代,易理解、低成本外也有商业接广的考量。现代背景更好实现内容和产品的适配。例《匆匆》中的冰箱,@来看苏吧将「保鲜」的卖点化为「奶奶在家囤好吃的等待子孙回家」的剧情,和内容实现了自然融合。据悉,目前@来看苏吧已实现正向盈利。
@三喜爷爷账号作为个人账号,张建宗并没有打算过度商业化。但在账号加持下,酷爱表演的张以芳不仅获得了更多拍戏机会,还被央视网报道;张建宗的传媒公司也因@三喜爷爷有了更优的品牌背书。张建宗直言,「语文内容值得继续做。」
END
©新声Pro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原标题:《什么让翻拍「语文」成为短视频新风潮》